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 谭楚丹

  近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中国资产市场有积极反应。未来,中美贸易政策走向及其对中国资产的影响备受关注。

  为此,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分管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的高管袁超。他表示,前期中国已打出政策组合拳,增强中国资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当前关键在于用好用足现有政策。

  袁超认为,中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在超大规模市场纵深、全产业链体系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具备坚实基础,资产重估的内在逻辑并未改变。

  他谈到,目前中国资产的吸引力已从“估值修复”向“技术驱动+资产重估”切换,未来如果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科技突破转化为盈利增长且地缘风险边际缓和,外资主动型长线资金或将加速入场。

  用好用足现有政策

  袁超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有利于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回落,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回升。考虑到中国对美出口金额是中国对美进口金额的三倍多,因此“关税战”降温对产品价格回升的推动作用或大于对产品价格回落的拖累。整体来看,这或拉动国内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企稳回升。

  在此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是否会根据中美贸易磋商进展而有新调整,是市场较为关心的问题。对此,袁超表示,阶段性缓和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基调的影响较为有限。

  袁超解释,一方面,我国货币政策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总体仍“以我为主”。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延续性。今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样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看出政策基调将保持稳定。

  另一方面,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逆周期政策,在积极对冲贸易摩擦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总体保持定力。5月7日,央行等金融三部门召开联合发布会,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释放稳市场稳预期的强烈信号。从总量和结构看,既对经济的阶段性冲击作出了积极回应,力度上也留有一定余地。

  袁超展望称,宏观政策将进入观察期,立足将已推出的现有政策用好用足。

  产业链韧性支撑重估逻辑

  今年,中国资产重估成为资本市场新热点叙事。在贸易摩擦背景下,这一叙事是否依旧合时宜、内在逻辑有无生变,成为市场聚焦的议题之一。

  袁超认为,这一轮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已成为推进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同时亦有助于重构资本市场的价值坐标系。他认为,中国资产重估的核心逻辑在美国滥施关税背景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袁超表示,他的结论主要基于四点原因:

  一是中国经济在中长期维度下具备系统性支撑,主要基于超大规模市场纵深、全产业链体系重构加速、新型生产要素持续赋能等供给侧结构性优势,叠加深化改革红利与创新动能集聚。

  二是中国具备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全要素生产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三是政策工具箱充足,2025年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工具加码,既体现中国宏观调控工具箱的储备深度与政策弹性,更从制度层面构建起跨周期动态响应机制,为化解全球供应链重构、地缘政治摩擦等外生变量对国内经济运行的扰动提供有效缓冲。

  四是当前中国资产的估值整体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具备显著的估值修复与进一步提升空间。

  袁超预计,未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整、产业链韧性强劲的优势,加强技术、资本与制度的协同创新,朝着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领域持续攀升,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稳定注入更多确定性。

中国资产正转向“技术驱动+资产重估”  第1张

  港股估值修复将会更明显

  当政策、基本面与预期形成合力时,中国资产的配置价值和吸引力正持续提升。袁超认为,中国资产重估将使得A股和港股的整体估值中枢出现上移,港股估值的结构性修复将更为显著。

  他解释,中国资产长期处于全球估值洼地,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兑现与政策红利的释放,A股和港股市场形成估值提升与盈利改善共振的“戴维斯双击”。

  其中,港股因长期受流动性折价和地缘因素压制,估值修复空间更大。目前,中国香港的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远低于美国纳斯达克100指数,科技股折价与盈利上修形成错配,将通过资产重估实现价值重塑。

  袁超向证券时报记者强调,中国资产重估不仅意味着短期资本增值和市值增长,更体现在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潜力上。

  谈及未来三至五年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逻辑时,他预计,随着经济复苏和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突围,景气成长风格有望突破低估值风格的持续超额收益,“低估值+高股息”主线逻辑将逐渐转向“高成长”赛道。在资产重估过程中,采用传统市盈率对中国科技企业估值的模式将发生改变,转向“主营业务市盈率估值+创新业务市销率估值”的模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及转化效率将成为未来中国科技股估值定价的核心指标。